我们都知道,在抗战年代,为最后胜利作出突出贡献的除了正面战场上英勇拼杀的战士们,还有那群隐蔽战线上工作的地下党员。
其中有这么一个人,他曾是军阀孙殿英麾下的得力干将,他也是道裕村监狱里唯一的幸存者,而最让人称奇的是,从监狱脱逃后他三次游说敌军起义且都取得了重大胜利。
1905年,靖任秋在江苏铜山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出生了,由于家庭情况不算艰难,父母又非常重视教育,靖任秋顺利入学念书,1925年,20岁的他从徐州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毕业了。
靖任秋在求学的这段时间里接触到了马列思想,也结识了一些进步人士,但真正让他下定决心走上革命道路的,是1925年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
那一年,靖任秋正在南京东南大学当旁听生,怀揣爱国救国理想的他走上街头,进行宣讲,声援上海的学生们。时任南京地委书记的华少峰注意到了这个表现积极的年轻人,经过考察,同年6月,他与陈子坚介绍靖任秋加入了。
1926年4月,在组织的安排下,靖任秋和其他两名同志一起前往广州考入黄埔军校,在学校里,他认识了未来的妻子彭文。从军校结业后,靖任秋先是被委任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部党务股长兼特别党部主任委员,后来又做了叶挺部队二十四师政治部的组织部长。
这一时期靖任秋的工作内容主要围绕部队里战士们的政治思想教育展开,但一直忌惮的蒋介石于1927年悍然发动了血腥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肆意屠杀人,在一片中,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许多员的工作转移到地下进行,靖任秋也不例外。
靖任秋作为曾经的黄埔生,不仅有的身份作为保护伞,也认识许多内部的高级官员,组织鉴于他的身份和经历,交给他的任务就是做这些人的统战工作。
1937年,日本侵略者掀起了全面侵华战争,保定即将失守的前夕,周恩来、朱德等重要领导人在山西太和岭的防空洞里约见了靖任秋。
面对虎视眈眈的外敌,不能再计较阶级、思想倾向的区别,所有的中国人都必须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有力一起朝外使,将保护国土的完整、保证四万万中国老百姓不会成为流离失所的亡国奴作为眼前的第一目标。
周恩来叫来靖任秋,就是为了能够争取到大军阀孙殿英。当时,蒋介石虽然在表面上给了位于华北战场的孙殿英部队一个冀察游击司令的名义,但孙殿英毕竟曾经参与过反蒋的战斗,所以蒋介石对他并不放心,并特地喊来了心腹戴笠控制这支部队。
他要求孙殿英和戴笠建立联系,将部队情况及时准确地上报,另外,他命令特务带着电台到了孙殿英的司令部作为自己的“眼睛”,时刻观察孙殿英的情况,防止对方生出异心。
孙殿英一个过惯了土皇帝生活的军阀现在突然天天活在别人的监视中,心里当然不舒服,这回华北为抗日乱成一锅粥,他就想趁乱搞事,让自己东山再起,不必再看蒋介石脸色过日子。
周恩来对孙蒋之间的矛盾以及蒋介石消极抗战的嘴脸心知肚明,他认为如果孙殿英这支部队在蒋介石手里,十有八九只会被老蒋用来找的麻烦,所以指示靖任秋利用自己的旧关系打入孙部,争取让孙殿英和八路军建立友好合作统战关系,坚持抗战。
所谓的旧关系,是指靖任秋过去有段时间恰好在孙殿英手底下做事,孙殿英那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他是一名员,但孙殿英没有声张,而是继续留用靖任秋,他当然不是真心打算和合作,只是想借的力量达成自己反蒋的企图。
现在是全面抗战时期,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和统一战线的蒋介石只能默许员靖任秋在孙部工作,孙殿英交给靖任秋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筹办教导大队,为部队培养军事指挥人才,并且要“多多益善”。
有了孙殿英给予的权力,靖任秋第一批就招了一千多名学生,这些学生被划分为7个中队,靖任秋知道自己要想长期工作,就必须得到孙殿英的信任,所以在设立官员的时候,教导大队的队长、区队长等职位用的都是孙殿英信任的人,但教育长、政治总教官、指导员这些职务都由员负责。
在靖任秋的悉心工作下,学员的军事和政治素养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导大队也逐渐成为了一支专业正规的军官培训处,看见这个情况,蒋介石就有些坐不住了,他明里暗里对孙殿英施压,孙殿英只好调走靖任秋,解散了教导大队。
让孙殿英没想到的是,大队解散后,队内的政治干部、教育长以及一千多个学员竟然全部直接跑去了抗大一分校,他又出钱又出人,辛苦筹办了这么久,最后给做了嫁衣裳!
从这时候起,孙殿英与靖任秋之间就已经起了些嫌隙,但他从来都是“有奶就是娘”,谁能给他最大的利益,他就会向那一边靠拢。他认为现在局势还不明朗,自己以后还得带人继续留在华北的敌后,所以必须和搞好关系,就没有立即处置靖任秋。
1939年,蒋介石为首的势力发动了第一次高潮,朱怀冰部热烈响应,频繁进攻我党革命根据地,在受到八路军战士的反击后,朱怀冰立即联络了与自己相距不远的孙殿英部队,要求他带兵和自己一起对抗八路军。
靖任秋通过观察,知道孙殿英打心眼里是不想与朱怀冰合作的。这回八路军的攻势凶猛,即便能侥幸胜利,孙殿英的部队也会元气大伤,但他同样不敢不答应,因为要是蒋介石知道后过来找麻烦,他承担不起。
靖任秋是不可能同意他进攻八路军部队的,于是给了他一个建议:“孙军长,不如你先带人撤离,由我来应付眼前的局面。”
他这么说,就是打算给孙殿英当“替死鬼”,万一到时候老蒋怪罪下来,孙殿英只需要把他推出去就可以了。孙殿英一听这话,立即满口应承,并且下令让部队所有人都听从靖任秋的命令,自己则带着卫队先走一步,躲出去了。
朱怀冰部求援无门,被八路军追击部队在姚村的村外截住,我军取得了巨大胜利。除此之外,孙殿英扣留的朱怀冰部的100挺机关枪也被靖任秋当作大礼送到了八路军总部,周恩来、董必武对他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与赞许。
1941年8月,孙殿英为了撇清自己,已经把靖任秋这个曾经重用的副师长晾在一边很长时间了。但一天晚上,靖任秋接到了一个命令:一战区司令长官部要求他立即前往商量要事。
的人怎么可能再让靖任秋碰触到机密?这不过是个借口罢了,但靖任秋即使已经猜到此行凶险,也退无可退,他只能过去,果然,一进长官部的门,他就被人逮捕了。
孙殿英这根墙头草在分析局势后,决定成做的狗腿子,对于靖任秋被捕一事,他对前来询问的特务头子说:“一年前就有消息说我的副师长靖任秋是,但我没想到,他竟然真的是,简直辜负了委员长对他的爱护,你放心,这次老弟你过来我的部队,只要看到不顺眼的,是杀是剐都随你高兴,就是请你到时候替我美言几句,我可是忠心耿耿的!”
原本军统还顾忌着靖任秋毕竟是孙殿英的人,他们不敢随便下手,但没想到孙殿英不仅当众表态与靖任秋划清界限,还直接断了给靖家的粮食,连靖任秋的马匹、都全部收回,种种举动使特务们办事更加放心大胆,也让靖任秋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
在被关押时,靖任秋任敌人用尽手段,始终坚持不肯认罪。在审讯后,他没有被立即处决,而是暂时被关押在了终南山下的道裕村监狱中。这座监狱关押着不少犯人,不仅围墙上安装着铁丝网,附近还有高高的岗哨,戒备森严,可以说,犯人只要进去了,插翅都难逃。
1943年,由于内部大官长期,导致底下办事的小兵连粮饷都领不到,饿肚子是常有的事,靖任秋看准时机,劝服了一名看守陈立朝和自己一起逃出去。
他们经过周密的计划,在5月19日这天的深夜成功出逃,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太行山解放区,投入了温暖的怀抱。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前夕,凶残的敌人在知道自己没有胜算后,将愤怒发泄在了被关押的革命者身上。他们直接下达命令,要求处死道裕村监狱中所有被关押的犯人。
这些无辜的人们,有的被活埋,有的被枪杀,有的被大火烧死,而靖任秋是这所监狱里唯一一个活着逃出来的人。
所有人都可以想象,如果靖任秋当时没能成功越狱,恐怕他也会是道裕村监狱的无数冤魂中的一个,更别提成为我党隐蔽战线上的传奇人物之一!
是的,经历过被捕、与死亡擦肩而过的靖任秋没有畏惧,他从加入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做好了为革命牺牲的准备,所以在到达和平的解放区后,靖任秋再次开始了自己危险的工作,前文中提到的三次成功的策反,就是在这段时期发生的。
靖任秋在老家休整的时候,通过报纸了解到自己以前的一个熟人现在是日本伪军的旅长。此人名叫王道,在北平念书的时候,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王道对靖任秋员的身份也一直心知肚明。所以靖任秋认为,王道可能是出于其他原因才呆在伪军的阵营里,只要抛出橄榄枝,他一定会愿意弃恶从善,踏上正途。
但想要策反王道的可不止靖任秋一个,对于一个心性不坏的伪军旅长,一旦将他争取到手,他手下那批装备优良的战士将会给自己增添许多助力,里的人就是这么认为的。
所以特别派出了一名党务专员王景羊前去策反王道,王景羊倒是信心满满,认为就算靖任秋就算能把王道拉去八路军那边,自己也有把握把人拉回来。
但他显然忘记了,王道能够轻易被说服,是因为他毕竟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人怎么可能愿意成为大汉奸,只要他心底还有爱国之情,身上还有中国男儿的血性,就会带领部下,作为中国的抗日力量在战场上与敌人厮杀。
而的人心里清楚,他们从头到尾,根本就没有把多少力气放在抗日上,我们尊重历史,不会否认有诸如薛岳、张自忠等为抗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名将,但身为阵营里的军人,他们必须服从以蒋介石为首的顽固派的命令。
蒋介石始终坚持的是什么观点?消极抗日,将主要力量用来打击为国为民的!
1944年夏天,王道被靖任秋说动,按照山东分局的安排,带着手底下1800余人来到山东解放区宣布起义。这年8月,《新华日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纷纷刊登了这则振奋人心的消息,有力地鼓舞了坚持战斗的抗日军民,而受到王道起义的影响,原本是伪军旅长的莫振明也选择了率部起义。
1945年8月,经过血与泪的八年抗日,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日本只能选择无条件投降,这时候的中国经历过硝烟的洗礼,正是需要建设的时候,蒋介石却不安分起来了。蒋介石之所以不安分,一是想让自己成为正统的受降人,夺取抗日果实,二是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的实力让他深深忌惮,所以他不顾全国人民的意愿,将刀锋直指。
日本投降的两个月后,蒋介石密令第十一战区的司令官孙连忠与副司令高树勋等人率领4万余士兵进攻我晋冀鲁豫解放区,刘邓大军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坚定地予以反击,晋冀鲁豫野战军与部队在平汉路发生数次摩擦交火后,最终的大战即将到来。
至少高树勋是不想的,他在和几个老部下商讨军情的时候忧虑地说:“哪有自己人打自己的道理,何况这一仗,难啊,不能继续打下去了,要是坚持打仗,我们这几万人都要死在老蒋手里!”
高树勋思考了很久后,决定给自己找一条生路,他让王定南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去找彭德怀,表达自己不想打仗的意愿,和读完信件后,派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李达和联络负责人靖任秋前往敌部与高树勋谈判。
10月27日,李、靖两人带着的亲笔信,来到了高树勋所统帅的新八军军部。高树勋一见到他们,就知道这一仗还有转圜的余地,所以松了口气。他在仔细阅读过字字诚恳的信件后,抿了抿嘴唇,羞惭地说:“多谢刘、邓两位将军的关照,此次带兵进犯解放区,实非树勋本意,是他人所逼。”
的军队现在面临的已经是绝境,部队像一个收拢的口袋,将他们几万人团团围住,攻破是迟早的事情,起义是高树勋唯一能选择的,但他没有立即提到起义的相关事宜,是因为他还在犹豫。
对一名军人来说,服从命令是本能,高树勋就算清楚自己选择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起义就意味着他要违抗蒋介石的命令,接受过“蒋式洗脑”的他没有办法过自己心里那关。
这时候就需要一个能让他信赖的老熟人劝服他,李达虽然曾经是西北军里的老人,但他和高树勋的关系并不算紧密,所以他将游说的任务交给了靖任秋。
靖任秋花了好几个晚上的时间,对高树勋讲道理,他直言批判蒋介石不顾百姓发动内战的行为,讲明要是高树勋为了所谓的忠心跟着蒋介石走到底,国家和百姓只会受到更严重的伤害,而对军人来说,他们上战场打仗,最根本的目的不就是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吗?
高树勋听到这里,满脸愁容地叹了口气,靖任秋紧跟着换了个角度,向他陈述利弊:蒋介石真的值得你们效忠吗?对他来说,现在进攻华北解放区的这三个军其实都是杂牌军,就算全死在这,蒋介石也眉头都不会皱一下,因为你们在他眼里只是可以牺牲的棋子。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一仗对国军来说,想赢是白日做梦,他却逼迫你们打头阵,就是因为赢了他有好处,输了他不在乎。
高树勋沉思了很久,终于下定决心,于1945年10月30日通电起义,这个消息让本来就意志消沉的国军部队更加散乱,再也无法抵御斗志高昂的部队,同年11月2日,这场持续了1个月的平汉战役以部队的胜利画下句点。
成功策反高树勋这件事,让各大军区更加重视做军队的工作,争取劝服国军起义,减少内战伤亡,中央甚至专门下发指示,在部队里号召开展“高树勋运动”。
在这次策反中居功至伟的靖任秋仔细筛选国军高级将领的名单后,将目光定在了一个名字上,那个人就是正在汤恩伯部队一一〇师当师长的廖运周。
廖运周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出来的学生,靖任秋在分校工作期间就和他有过多次接触,甚至后来介绍他加入了,只可惜1933年,由于的“”动作,廖运周和组织失去了联系。
虽然廖运周身在敌营十多年,谁也不能确定他是否已经被内部的作风腐化,但靖任秋根据自己对他的了解判断,廖运周是可以争取的。靖任秋将情况报告给了,赞同了他的想法,让他加紧做廖运周的工作。
没过多长时间,靖任秋的亲笔信就来到了兼任安阳城坊司令的廖运周手中,他阅读完信件后,立即回复:自己是坚决不打内战的,他同意靖任秋所说的起义事宜,也希望靖任秋事后能够帮助自己恢复党籍。
1948年11月25日清晨,筹备已久的廖运周在黄维决心集中兵力向双堆集突围的时候带兵起义,导致本就被部队围困多时的黄维十二兵团全线崩溃。
这一次关键战役中的成功策反行动,在靖任秋的功勋册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传奇一笔。
靖任秋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作为一个隐蔽战线的工作者,他比那些倒在黎明前的战友们幸运太多,他见到了新中国的曙光,见证了全中国人民的解放。
他没有停下脚步,前往地方工作,先后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地任职,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发光发热,1996年5月3日,一生为国奔波的靖任秋重病离世,这一年,他91岁。